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李延教授对胃肠病的临床诊治举隅 

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李延,国家级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医学五十余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历与经验,临床疗效颇佳,形成了独到的论治风格,现仅对胃肠病的研究做以下阐述。

胃肠病患者发病较多,证型繁冗,可用之药亦多,有此三个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胃肠病的治疗往往显效速,但根治难。药从口入,直达胃肠,经过胃肠消化吸收,使得药力直接作用于病所,故奏效速。但我们需每日进食,胃肠运动时常且少休。外加四季交替变化,寒热温差的变化,饮食的不规律,冷热的不节,情绪变化等均可以影响胃肠功能,故胃肠根治病甚难。因此久患胃肠病患者,时轻时重,反反复复,即因如此。因此治疗胃肠病需在用药上注意,除此之外其规律的生活作息,饮食冷热的节制,避免精神紧张在治疗过程中也十分重要。由此可见治疗胃肠病要有技巧。辩证错误,选方错误,用药不精,皆在临床治疗中见不到起效。必须做到辩证准确,用药准确,方能药到病除。

胃肠病患病人群多,小至幼儿,长至古稀。且证型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均依照八纲辨证来辩证。诸多胃肠病,临床多见脾胃虚证、寒证;实证、热证较少;但初病者亦可见实热,久病则常见虚寒。素患胃肠病者,喜温畏凉,喜热饮,热敷中脘,则感舒适,此可证明。

李延教授治疗胃肠病多年,研究并观察其发病规律,提出了治疗十法,即:温、清、消、补、和、通、降、泻、涩、生。分述如下:①寒者温之:辛温散寒。此类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如附子、吴茱萸、肉桂、草豆蔻等,代表方剂有理中丸、良附丸等。②热者清之:胃中有实热,必以寒折。栀子、龙胆草、竹茹、石膏均为常用药;代表方剂如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③实者消之:食积不畅,须给予消食导滞之药,枳实、枳壳、莱菔子、神曲、鸡内金、厚朴为常用之药。代表方剂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④虚则补之:以健脾益胃为法,党参、黄芪、山药、莲子肉、芡实、薏米、白扁豆均有健脾益胃之效。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⑤嘈杂则和: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法。吴茱萸配黄连,干姜配黄连,黄芩配半夏均为寒温并用,胃和则嘈杂除。代表方药如半夏泻心汤、益胃汤等。⑥痛则通之:“不通则痛”。“通”包含通气、通血之别。气分用药如木香、沉香、檀香、藿香、乌药、陈皮、厚朴、砂仁、豆蔻等;血分药如元胡、丹参、五灵脂、降香、乳香、没药、桃仁、三七、郁金、香附等。代表方剂如失笑散、丹参饮等。⑦呃逆应降:胃气以通为顺,呕吐呃逆宜用紫苏、佛手花、藿香、扁豆花、佩兰叶等芳香化浊以降逆的药物。代表方剂如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等。⑧腑实当泻:可用承气汤类或番泻叶等,但体虚者不宜峻下,宜用润下之药,如郁李仁、火麻仁、溏瓜蒌、杏仁、薤白等。⑨肠滑宜涩:常用药如赤石脂、禹余粮、石莲子、诃子肉、米壳、血余炭、五倍子、金樱子、白头翁、秦皮等。⑩津枯宜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弱,则津液枯,食少纳呆,治宜养阴生津,如西洋参,石斛,生谷芽、鸡内金、乌梅肉等,临床用之甚效。

医案一:食积胃脘痛案。

患者女性,21岁。昨日,晚饭后突感恶心不适,旋即呕吐,胃脘疼痛,胀满明显,嗳气频作,进食后,胃部疼痛加重,大便微溏,小便黄,身倦夜寐不安,月经正常。舌苔厚腻,脉沉弦。辩证:食积不通,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治则:调气和中,消导化滞。处方:香附15 g、姜竹茹15 g、姜半夏15 g、紫苏梗15 g、吴茱萸10 g、砂仁15 g、藿香15 g、黄连10 g、鸡内金15 g、陈皮15 g、炒枳实15 g、炙甘草10 g、水煎服,300 mL早晚分服。4剂痊愈。

按语:经云:“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嗳,心下隐痛,所谓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也”[1],张洁古以三焦分别三因:“上焦吐属于气;中焦吐属于积;下焦吐属于寒[2]。”景岳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则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者[3]。”秦景明氏云:“胸前满闷,嗳气作痛,痛则呕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此食积呕吐之症也[4]。”本方以左金丸、温胆汤、丹参饮加减为主方。藿香、蔻仁调气和中以止痛;姜半夏、竹茹、炒黄连、枳实、鸡内金和胃化滞以止呕。

医案二:胃阳不足寒凝脘痛案(消化性溃疡)。

患者男性,43岁。胃脘痛十余年,时发时止,饮食失调、温凉不适、饥饿均可发作,进食后稍可缓解。平素喜热饮,胃镜检查结果:消化性胃溃疡。两日前,不慎饮食,复感外寒,以致引发旧疾,胃脘疼痛不止,嗳气频作,偶有反酸,有时食后欲吐,嘈杂不适,热敷稍可减轻,但不能止。睡眠欠佳,乏力,大便微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上一篇:《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年审稿专家名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