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尤其与中医药的巧妙结合而发展成为“食疗学”,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广州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传统饮食文化更加享誉海内外。中医药在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随着快节奏生活方式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从最初的快餐生活中抽身并逐渐倾向于健康的饮食观念,所以广州传统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养生保健维护健康的作用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
1 广州饮食文化的中医药特色
广州,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也是联通中外的千年城市。早在唐宋年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就使广州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港口。由于广州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饮食品种也日益丰富,再加上广州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精致的点心食品,造就了广州城市饮食行业的兴旺。明清时期,广州经济贸易的繁盛更是极大推动了广州饮食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广州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誉。自此,“食在广州”成为广州形象的代言,也是广州吸引外地旅游者的重要品牌。广州的传统美食和饮食习俗是广州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氛围[1-13]。
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粤菜是广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主打菜系,取材不限,注重质和味,新鲜清淡,百菜百味,变化无穷,成为海内外最受欢迎的菜式。近百年来粤菜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还有广州的粥、广州人爱喝茶以及广州人讲究煲汤等也都名扬国内外[2-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会因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而有所变异的问题。然而,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且由于广州传统饮食文化基础之一是具有养生保健维护健康的作用,所以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不会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发生较大变异。例如,广州陈皮鸭中的食材之一的“陈皮”是一味健脾理气的中药材。广州人最爱喝汤,饭前饭后不离汤水,并根据春夏秋冬的不同汤水来调节养生,这是最典型的食疗方法;大量采用芡实、薏苡仁、红枣、白术、山药、枸杞子、沙参、玉竹、党参、五指毛桃等作汤料,这种汤水保健食疗方法,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有极大影响,北方各省的酒馆饭店也纷纷仿效[2]。由此可见,中医药的底蕴和特色是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一。
2 广州饮食文化对当前胃肠病治疗的启示
胃肠病隶属于消化科疾病范畴。自《黄帝内经》确立中医理论以来,中医疾病种类逐渐形成与完善。在中医学中胃肠病一般包括胃痛、呕吐、泄泻、腹痛、便秘等,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古代生产力低下,老百姓饮食不洁和营养不良方面的疾病较多,尤其大灾大疫之年。胃肠病的治疗在古代医家医案中占较大比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是中医学探讨胃肠病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等的具有标志性的著作,对后世胃肠病的治疗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探讨历代医家治疗胃肠病的经验,例如张美娟基于《中华医典》总结了明清医家治疗胃痞用药规律研究[14],王润林等[15]做了基于数据挖掘对名老中医治疗胃病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现今,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作压力的加大,导致不规律饮食、熬夜等情况普遍存在,胃肠病的发生也随之增加。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居民饮食结构不同,罹患胃肠病的病因病机各异,治疗方法亦不同。以广州为例。岭南地区湿热,饮食清淡,又嗜鲜生,一些由于饮食、起居导致的肠胃疾病与中原地区有差别,例如岭南地区腹泻多为湿热型,故广州饮食煲汤中大多含有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所以熟悉广州饮食文化是提高广州地区胃肠病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也可从中获得广州乃至岭南地区治疗肠胃病的一些独特方法及共有药物。一方面,探索广州饮食文化中的中医药特色是在岭南气候下中医药治疗胃肠病的有效方法,为本地区有效治疗胃肠病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探索广州饮食文化中的中医药特色也可探寻到有效治疗胃肠疾病的特色药物,以期为提高广州地区居民胃肠病的疗效提供有力保证。
上一篇:柴胡疏肝散在肝胆胃肠病和月经病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