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验案举隅 

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组成,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的经典方剂,故此方临床多为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剂。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故其虚实。近年来,笔者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多种胃肠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举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案例

1.1 消化性溃疡。案例1:患者女性,41岁,2013年5月8日初诊,胃脘部隐痛,反酸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患者2年前曾在某三甲医院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旋杆菌(+)”,与西药治疗后病情反复。患者平素工作劳累,饮食休息不规律。现症:胃脘部隐痛,饥饿时疼痛明显,伴反酸,烧心,胃脘部偶有胀满感,食欲不振,大便略干,日一行,形体消瘦,舌质红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胃脘痛(辩为寒热错杂,中气虚弱证)。治宜平调寒热,益气健脾止痛。处方:半夏12 g、干姜6 g、黄连6 g、黄芩10 g、党参12 g、大枣7枚、炙甘草9 g、黄芪30 g、三七6 g(冲服)、乌贼骨20 g、贝母1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口服,嘱忌食腌制,烧烤,油炸,辛辣,寒凉食品,不饮浓茶,服3剂后,胃脘部隐痛,吞酸,烧心等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胃脘部胀痛感,加莪术10 g,鸡内金15 g,继进20余剂,余症消失,其后以上方加减,坚持服用月余,复查胃镜正常。

按:消化性溃疡形成与幽门螺旋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孙汉胃十二指肠黏膜,导致胃酸ā胃蛋白酶的侵蚀黏膜为最常见病因。本案患者辩证为寒热错杂,中气虚弱证,故治以平调寒热,益气健脾止痛,方以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辛开苦降,益气和胃,散结除痞。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乌贝散具有燥湿制酸的作用,久病入络,故加莪术,鸡内金,行气祛瘀,健胃消食,诸药合用,使寒热平调,健脾益气,祛瘀生新。辩证加减,注意禁忌,终始胃脘痛症状得愈。

1.2 肠易激综合征。案例2:患者男性,45岁。2011年8月3日初诊,腹胀,腹泻1年余,加重1周。患者1周前在某院检查,肠镜诊断为“未见器质性病变”,与西药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改善。现症:心情抑郁,全腹胀痛,排气后减轻,伴口苦,嗳气,饮食减少,时有肠鸣,每于腹泻前腹部疼痛,排便后好转,遇冷腹痛、腹泻加重,大便呈稀糊状,3~5次/天,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中医诊断:泄泻(辩为胆胃郁热,下焦虚寒)。治宜:清胆和胃,温阳止泻。处方:半夏12 g、黄连6 g、黄芩6 g、党参12 g、炙甘草6 g、干姜10 g、大枣6枚、吴茱萸3 g、补骨脂30 g、肉豆蔻10 g、五味子9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服5剂后,患者自觉胃脘部及腹部胀痛减轻,口苦、嗳气症状明显减轻,大便1~3次/天,质稀,腹部怕凉感明显减轻,故继用上方加香附10 g,诸证俱减,继用上方加减,继续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缺乏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本案患者,辩证属于胆胃郁热,下焦虚寒,故治以清胆和胃,温阳止泻,以半夏泻心汤,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与四神汤合用,除寒止泻,温暖下元,后加香附舒肝温胃,诸症自除而病愈。

1.3 胆汁反流性胃炎。案例3:患者女性,51岁,2012年6月7日初诊,半年来,患者时感胃脘部胀满不适,连及两胁,伴呕吐少量苦水,嗳气频作,时有烧心,劳累及情绪变化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展易出现,畏凉食,食凉食后胃脘部胀满易甚,食欲不振,大小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为:痞满(寒热错杂,胃失和降)。治宜: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散结除痞。处方:半夏12 g、黄连3 g、黄芩10 g、党参12 g、炙甘草9 g、干姜8 g、大枣5枚、香附10 g、川芎10 g、苍术9 g、神曲15 g、栀子8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服7剂后,患者自觉胃脘部胀满及两肋胀满米昂贤好转,但仍不适,食欲不振,怕凉感减轻,呕吐苦水除,前方去栀子、川芎,加陈皮10 g、白术10 g,继服7剂,诸证渐减,上方略作加减,继服调理月余,诸症消失,胃镜复查正常。

上一篇:C13呼气试验吹口“仙”气,为你检测胃肠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