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属于临床高发病,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可归为“胃脘痛”“反酸”“痞满”等病症范畴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饮食逐渐不规律,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增加,情志失调,消化道手术应用率逐步提升,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无力,致使气机升降失常,促使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大幅度下降,因此需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升清降浊[1-3]。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典型胃肠道病例2例,施行健脾调中治疗方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健脾调中法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患者,女,52岁,以餐后腹部饱胀不适以及早饱感持续6个月,加重7d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正常进食后腹部饱胀不适、恶心者,早饱感以至于无法完成平常餐量,反复发作治疗6个月,7d前因过饱食后症状胃脘饱胀不适,餐后加重,现食欲不振,上腹部烧灼感,大便溏泄,四肢困重,舌体红胖苔厚腻,脉滑数。根据健脾调中法组方,以四逆汤+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剂,加减后组方如下:党参12g、炒白术15g、羌白术15g、白豆蔻12g、法半夏12g、淡竹茹12g、浙贝母12g、藿香12g、苏梗12g、佩兰12g、川黄连5g,广木香12g、茵陈20g、福泽泻12g、云茯苓15、延胡索10g、蒲公英15g、炒枳壳12g、薏苡仁15g。每日1剂,共计14剂;每日1剂,每次150ml水煎早晚温服,14剂后随症加减,60d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复查胃镜结果良好。
按语: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并无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病名,但根据该病典型临床表现,如早饱感、腹部饱胀不适、上腹部烧灼感等,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归于“痞满”“胃脘痛”等疾病范畴内。该病病程较长,在辨证论治理论支持下可分成“脾胃不和”“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症”等病症[4-5]。本例系脾气不足,失于健运,聚湿生痰,暴食之后,积于胃肠,停滞不化,致使痞满腹胀,食少纳呆,气机不畅,无法升清降浊,导致出现恶心、便溏等临床表现。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和胃化滞、燥湿化痰为主要疗效。四逆汤主要治疗功效为宽中理气,补中消积。二方联用,可相辅相成、补中理气、消积化食、燥湿祛瘀,随症加减可利用延胡索理气止痛、蒲公英解毒化瘀散结等,有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促使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2 健脾调中法治疗肠道易激惹征
患者,男,35岁,以腹泻、腹痛持续7d,加重2d为主诉就诊;现病史,4年前因饮食不节导致急性胃肠炎,治疗后未彻底控制腹泻及腹痛症状,每遇情志波动过大,或饮食不节导致症状加重;近期情绪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症状持续,近2d加重,每日腹泻3~6次,便溏,时有排气,排后腹痛减轻,现症神疲乏力,嗳气纳呆,腹泻,腹痛,情绪抑郁。辨证后判断为脾气不足、肝脾不调。以益胃汤+小建中汤为基础方剂,根据实际症状加减,组方如下:炙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5g、羌白术15g、藿香12g、苏梗12g、佩兰12g、川黄连5g,广木香12g、福泽泻12g、云茯苓15、延胡索10g、柴胡10g、炒枳壳12g、薏苡仁15g。每日1剂,每次150ml水煎早晚温服。14剂后随症加减,60d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复查胃镜结果良好。嘱咐其平日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保持良好起居习惯[6]。
按语:在胃肠道疾病中,肠道易激惹征发生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腹泻,而精神因素、感染、寒冷、饮食不当等因素均可导致临床表现加重,病情迁延难愈,病情多反复,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无法令人满意。腹泻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可归于“泄泻”以及“腹痛”范围内,以脾气不足为本虚,以情志不调为标实,以肝脾不调为本病诱发的重要因素,情志过极,肝气旺乘脾,发于不同程度的腹泻及腹痛症状,而且腹泻后腹痛明显减轻,肝郁又成,腹痛腹泻症状复发[7]。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肠易激综合征涉及到免疫系统、胃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激素分泌系统,病程较长,容易复发,可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其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8]。本例中,以党参、白术、黄芪为主药,藿香佩兰苏梗三药醒脾行气,协助肝气疏泄,与柴胡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广木香、延胡索、炒枳壳可理气止痛,结合云茯苓、薏苡仁、黄连可燥湿健脾调寒热、升阳止泻温脾气。上方可疏泄肝郁、补中健脾、镇痛止泻,可有效缓解腹痛及腹泻症状,同时嘱咐患者尽量保证情绪平稳,可适当给予抗生素,尤其是针对女性(30~40岁)群体,如有必要,建议接受专业心理咨询。
上一篇: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验案举隅
下一篇:没有了